第25章 爱新觉罗·豪格: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崇德五年(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六月:为了长期围困锦州,豪格奉命与多尔衮一起在义州屯田,割取了锦州的麦子,并攻克了许多明军据点。在一次战斗中,明军袭击了镶蓝旗的大营,豪格率军反击,成功击败了明军。之后,豪格又在杏山攻击了洪承畴的军队,并与多尔衮一起包围了锦州。但由于豪格离开了锦州城较远的地方驻扎,他再次被遣回家中,并被降为郡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军再次围攻锦州,豪格负责攻击松山及山海关的明朝援兵,并截获了大量战马。面对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大军前来救援锦州,豪格请求改变驻扎地点,以防止被夹击。最终,洪承畴被击溃,困守在松山城。

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围困在松山的明将夏承德秘密向清军投降,豪格派遣左右翼兵马在夜间爬梯进入城内,随后八旗兵进入,松山被清军攻破。豪格俘虏了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人,并斩杀了大量明军官兵。豪格随后进驻杏山,并与济尔哈朗一起攻克了塔山。松锦大战后,豪格因为战功卓着,恢复了原来的亲王封号,并被赐予马鞍一副、蟒缎百匹。

三、争夺皇权

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猝然离世,未留下明确的继承人选,导致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成为了争夺皇位的重要候选人之一。豪格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睿亲王多尔衮,后者因其显赫的功勋和广泛的支持者而成为豪格最有力的竞争者。

豪格的优势与支持者:豪格凭借其在多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广泛的赞誉。根据“立长”的传统观念,豪格作为长子继承皇位显得合情合理。豪格获得了来自实力强大的两黄旗将领的支持,其中包括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此外,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为君。在军事实力方面,豪格拥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加上自己所领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形成了强大的军事联盟。

多尔衮的立场与支持者:多尔衮则得到了两白旗官员的坚定支持,他们反对豪格继承皇位。多尔衮本人在朝中的影响力巨大,因此也有不少重臣支持他登基。双方在东庑殿内的气氛一度十分紧张,所有与会者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僵局与解决方案: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僵持不下之际,两黄旗的大臣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建议:如果不立先帝的皇子为君,则他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一提议表明了两黄旗将领对皇太极的忠诚,并强调了立皇子为君的重要性。

最终决议:经过十多天的激烈讨论和较量,最高会议最终做出了妥协性的决议:6岁的福临继位为帝,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担任摄政。这一安排既满足了两黄旗将领提出的要求,即由皇太极的皇子继承皇位,也平衡了多尔衮及其支持者的利益。济尔哈朗作为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而多尔衮则任第二摄政,从而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通过这种方式,豪格虽然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但避免了宫廷内部的分裂和可能引发的动乱。

四、平定四川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豪格因为言语中伤睿亲王多尔衮而被削去了爵位。然而,随着清军入关,豪格依然率领军队随大军进入关内。同年十月,清廷定都北京,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帝对诸王进行了大封,考虑到豪格随清军平定中原有功,恢复了他原有的和硕肃亲王封号。在这一年冬天,豪格率领军队进入山东,平定了山东济宁满家洞的土匪。

顺治三年(1646年),随着李自成势力的基本消亡,张献忠在四川的势力成为清廷新的关注焦点。因此,清廷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与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人一起西征四川。大军抵达西安后,豪格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清除张献忠的残余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