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管如何,双方都讲究一个克己复礼,也就是适当地用法礼约束情欲,也就是约束人心,才不至于走向一个不可预知的方向。
按照这种理解,那么「心即是理」就理解为人的情欲乃是道理?
林末心中存疑地摇了摇头,继续去想道家对“心”的解释。
张三丰作为修道之人,更是道家老祖一脉的传人,对此倒是不难悟到。
《管子》八十六篇中《心术》一篇,对“心”做过研究讨论。
简单来说,认为心即是念,念生则心起,念灭则心寂,而这个念,指的就是人的念头,一个念头,便可以掌控人的身体和灵魂。
不过道家经典中却是指出,心既包含了人类的情感欲望,也包含了理性智慧,应自由自在,无为无伪,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在道家理论中,一者认为心是念头,一者认为心是人类精神的集合体。
张三丰所信奉的,便是后者,毕竟后者是道家老祖《道德经》中的解释,践行此道,便能以人心通天心,达到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
至于佛家,张三丰年少时本就是一小沙弥,对于佛家经义倒也很有研究,所以承载了张三丰英灵能力的林末,也就自然知晓佛家对心的认识。
《心经》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中的“自在”,指的便是心。
意味着心不受外界任何事物束缚,超越了执着和欲望,达到的一种超脱自由状态,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再加上,末那识,阿赖耶识。
简单点来说,佛家认为,人的心是由身体感官对外界的感受,加上自身心理活动,再加上潜意识,共同构成。
所以至此可以知道:
儒家认为的心,是人的情欲。
道家认为的心,是人类精神的集合体。
佛家认为的心,是自身的所有感受。
(我就瞎写,大家瞎看就行。)
可见儒道释三教,对心的认识各有不同。
那么王阳明所说的心,到底是什么心呢?
林末不由犯起了难。
而且暂且不论这个心到底是哪个心,「理」却是很好理解的,天地万事万物的规则道理,是谓天理。
那无论儒家的情欲,还是佛家的八识,代入“心即是理”之中。
林末都觉得不甚合适。
道家所说的人类精神集合体,好像有那么一点意思,可是......也不是太恰当。
此刻,纵然林末有着张三丰那妖孽悟性,借鉴儒道释三家,却还是悟不出「心即是理」的“心”,到底是什么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