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有了劳力,修的起水利,顺道出口贸易额连年上涨。
商人们起飞了,金银不再困宥发展,甚至还能控制一地经济,为家族未来铺就新路。
一箭三雕,可喜可贺。
“对了,我们还得针对倭国进行一些制度的修改,比如倭国这边的人口,多重视嫡长。次子、庶出与奴隶无异。
那么我们想要倭人不造反,最好就是继续加强这种概念。并且朝廷需要解决未来封建的人才缺口,这些嫡子之中筛选一下,哪怕只有万分之一,都是顶好的幕僚。
我们开办学校,从绍兴请来师爷,为天下诸藩培养人才,到时候这些人才只要有一人能为我们提供帮助,我们家族的商贸,也能走得更远!”
“妙哉!”
“好计!”
众人纷纷夸奖起来,那个说话的商人只是摇着扇子,继续说道:“倭国,顶好的试验场不是?而且,陛下还能安心,毕竟只要封锁了港口和大海,就算是有人造反,也只能待在岛上,难以走出去。不过,这些幕僚,四书五经必须优先通行。还有就是强化他们汉裔的身份,让他们对倭国不齿。”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敲定了方案。
冬月降临时,倭国各地,就有学院落地。
大明逃亡至此的一些士绅家族子弟,被就地招安为老师,开始教导出卖劳动力之后,养在身边的倭人嫡子们。
当然,这些嫡子,纷纷改了汉姓,在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之中,幻想自己能在中国或者天下闯出一片天地来。
当然也有一些前明子弟想要搞事,他们想方设法的想要促进倭人的民族觉醒,但很可惜,没有成功。
因为这种苗头不仅商人们不愿意看到,就是东西倭国的贵族也不想看到。
他们好不容易能依靠跟大顺的贸易,赚得盆满钵满,你要让他们觉醒了民族意识,那他们会为了谁奋斗?
不知道谁才是大名老爷吗?
于是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儒化。
……
倭国事按部就班往下走,十一月初一,大顺颁布了《天下藩属诸夷落户中国管理条例》。
其中有一条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六代内,必须有三代父方是汉人或者入赘,才能获得初步的落户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