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故地重游

龙瀛剑诀 谭漠雪 1821 字 2个月前

接下来的数日,郭黄二人便在马车内疗伤及运功。在“莲师”的作用下,郭旭扬的伤好得很快,而黄伊榕修习“八风慑服”的内功心法,也将内力提升回十成。期间黄伊榕收到青鸟传书,得知秦王李世民请求她尽快赶回长安城的消息,是以她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让车夫老王再快了那么一点儿。

因孤男寡女同处一辆马车,恐招人非议,故待到长安城郊外,郭黄二人便弃了马车,换上两匹骏马,策马往长安疾驰。终于于赏剑大会的三日前,他二人抵达了长安城。

长安城内外的防卫,较平日严厉了许多。然郭旭扬以“唐王府国定钦使”黄伊榕的朋友的身份,却未被要求索要文书印鉴,以证身份,便可直入长安。

进城后,他二人便放慢了速度,让马儿在街道上缓缓行走。城内的人事物映入眼帘,郭旭扬心中感慨:这长安城,他已是第二次来了。

他头一回到此,此城名字还是“大兴”。那时隋炀帝杨广为了在外邦人前彰显他“大隋国”之繁荣昌盛,特意下令将大兴城内外全部重新修整粉饰一轮,并命人用绫罗绸缎围树而挂,店铺街角摆满珍稀。看着像是国运昌隆的盛世之景,却如何瞒得过一路走来,看尽城外百姓饥寒困苦的郭旭扬的双眼?杨广只顾颜面而置百姓死活于不顾,这让郭旭扬极为厌恶。

如今故地重游,郭旭扬的心境却泛起一丝波澜。他之前虽在车内养伤,却也未放过沿途的民生百态。步入“唐王府”的界域范围之后,外头那因各方势力相互杀伐而枯骨成山、荒冢遍野的凄凉之态,在“唐王府”内却平和了很多。而李渊更是将“坚壁清野”四个字,在长安城内外严格执行起来。这不论是对城外战事防御,抑或是对城内充盈物资,都是大有裨益的行事之法。

城内街道笔直,可过车马、可走行人。屋宇鳞次栉比,门户大开,熙攘非凡。不少屋檐的檐角上悬挂着象征美好顺遂的玉石风铃。风铃在轻风中摇摆,与酒庄旌旗、刻字牌匾等事物,汇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画。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郭旭扬于这乱世之下,游历四方多年,对于国运兴衰,自有他的一番感悟。他认为“粮价的平稳与商铺的多样”,很大程度上能从侧面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他了解到在这征战不休的时期,“唐王府”从边域地区,乃至到长安城,粮食的价格浮动并不是很大,且在平民百姓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当他看到城内各大大小小的商铺,正在售卖着各种各样的商品,且往来商贩路人络绎不绝之时,他的唇角不禁扬起一个微笑。

“虽不知这‘唐王’李渊究竟是何人物,然至少整个领域管理得还算可以。我想,我有些了解为何榕儿愿意将她毕生的努力,全都押在‘唐王府’处了。”郭旭扬心道。

**郭旭扬——姓郭,名旭扬,字靖文。哈哈哈,开玩笑的~~~~~

古代取“名”和“字”都是很有讲究的。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和“字”之间,有的同义、有的反义、有的辅助、有的扩展、有的递进、有的推想……有些人除了“名”和“字”之外,还有“号”什么的(比如有名的东坡肉的主人),反正就是相当之复杂。而且日常使用称呼,其实也是有一堆讲究的。所以若非古体小说,比如看到很多武侠小说,貌似都不会把人物角色的“字”一个一个地写出来,但偶尔因文章需要,会挑一两个来写(比如:杨过,字改之)。因为既没有必要又耗费作者的洪荒之力,而且占掉篇幅又冲淡剧情。估计同一个人,一会“名”、一会“字”、一会“号”的,读者也容易看得晕,也记不住。

PS:写这段易容是瞎编的,有些地方貌似用到了化妆技巧,哈哈哈!貌似看蛮多写易容,都着重写前后样貌的对比,或者在场人物的惊叹等等,印象里好像很少写到“易容完之后的不舒服”。我特意加写了一段易容之后感觉痒和难受,是“戴口罩”后的有感而发……我从小看武侠里的易容术,就只是觉得很厉害很酷,其它的倒没想那么多。讲真,我想如果我没有“口罩经历”,我估计写文时也想不到这方面的侧重述写。不过这真是一个不太愉快的经历……愿全球战疫早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