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十年元月(即1648年),昭武皇帝刘卓以蒙古察哈尔部屡次犯边为由,命令北边各地整军备战。
二月,与朝臣商议之后,昭武皇帝决定御驾亲征蒙古各部,由太子监国。
此战,大周共计投入战兵十二万,炮兵、辎重、医疗等六万,还有各地征集的二十余万民力。
与众将商议之后,刘卓决定大军兵分三路,张宁远与吉达率军四万骑从沈阳出发,一路向西。至于京师一路,则由楚知白、黄大中统领,刘卓随行,一路向北;另一路由吴俊、刘凡统率从大同出发,一路向北。
科尔沁部实力弱小,属于墙头草,大军出发的消息传开后,就派人主动示好。好在科尔沁部这些年也没有做出比较过分的行动,张宁远表现的还算客气。
随后,张宁远传达了朝廷的旨意,若是不派兵随军征战,则一律视为敌人。科尔沁的部落的首领听后也是一脸的无奈,只得凑足部落骑兵随军。
但是,当京城与大同的两路大军还没有行进几日的时候,漠南与漠北的一些蒙古部落纷纷遣使称臣。如,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各部首领听说大周北伐后,纷纷遣遣使纳贡;漠北的喀尔喀部也派使者来北京,向大周呈表称臣,献上“九白之贡”。
至于漠南蒙古的其他几个部落,也纷纷主动遣使前往北京。甚至连察哈尔部的几个部落首领也率部投降。
刘卓还是在行军途中收到太子传来的急奏,收到消息后的刘卓郁闷不已。难道是因为自己没有向周边各部落、国家派出使者,所以双方就这样互不理睬?
沉思片刻后,刘卓便有了主意。接着,传令大军继续前进,三路大军于土默川汇合,刘卓要在土默川面见蒙古各部的首领。
至于给太子的回话就是,让蒙古各部的首领全都来土默川。
此时的土默川也就是明朝的归化城附近,也就是前世的呼尔浩特市,即敕勒川。之所以在这里会见蒙古各部首领,就是为了宣示大周的武力,并在此重新筑城、驻军。
若是有人反对,那就再好不过了,你回去吧,等着大周骑兵过去就行了。
三月初,经过大半个月行进的中路军抵达了土默川,而张宁远与吉达的三万骑兵也早已抵达。没多久,随行过来的建筑师就准备带人开始筑城。
三月中旬,蒙古各部的首领陆陆续续的带人抵达土默川,但刘卓并没有接见他们,而是命人好酒好肉的招待。
四月初,该到的部落首领也都到齐了,刘卓方才开始宴请各部首领。数日的宴饮之后,刘卓方才带着一众蒙古首领开始在土默川进行大阅兵。
出征的十二万的战兵本就是全国的精锐,用来震慑这些蒙古人倒也够了。无论是那骁勇善战的骑兵,还是无往不胜的火器,都给了蒙古人巨大的冲击。原本还抱有一丝幻想的部落首领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心思,纷纷再次宣誓效忠。
有了大阅兵带来的威慑,刘卓提出的各种要求,比如筑城、修路、募兵等,尽皆通过。
昭武十年五月,北征事宜就告一段落,后续的筑城、募兵、派遣官员等事宜纷纷交由内阁处理。
接下来,刘卓就把目光瞄准了台湾岛上的荷兰人。
前世的郑成功可以攻克台湾,那派水战更甚于他的郑芝龙去,更是不费吹灰之力。
收复台湾并没有出现什么波折,有了曹克敌率领的仿制战舰,再加上郑芝龙的指挥,荷兰鬼就只有投降的份儿。
昭武十一年四月,昭武皇以日本国未遣使来朝为由,不顾群臣反对发动了对日作战。
这也是昭武帝唯一的一次任性而为,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执意如此?
即便是太子多次劝说,也都无果,反而惹得昭武帝大怒。后来,太子被昭武帝派去了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