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男性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困境,城市、工厂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进展缓慢。而中国建设工人的到来,犹如一阵及时雨,给德国带来了希望之光。他们迅速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当中,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高效的执行力,让一座座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一间间工厂重新运转起来,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不断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援助并不仅仅局限于人力方面。中国还慷慨解囊,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从建筑材料到机械设备,应有尽有。而且双方达成了一项创新协议:在项目完工后,中国所投入的人工和物资费用将以项目股份的形式予以抵扣。如此一来,中国实际上成为了这些项目的投资方之一,这种深度参与不仅有助于推动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更能刺激其本土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这场互助共赢的合作对于中国而言也是意义非凡。中国向德国援助的众多项目所需的各类物资,以及双方联合制造的各式各样的产品,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活力。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企业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工人们加班加点辛勤劳作。这一局面不仅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条的繁荣,更为广大民众创造了大量宝贵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可以说,通过此次跨国援助与合作,中德两国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书写了一段国际合作的佳话。
另外,中国向德国的各个企业的重建注入的人力和物力,在未来会变成股份,获得收益,这对两个国家都有帮助。
1947年1月12日,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德国经济开始渐渐复苏,中国的援助获得了德国政府的全面认同,双方再一次加深合作。。
沈莹及其团队此次前往德国,肩负着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中德双方将签署一份具有深远意义、时长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与科技联盟协议。这份协议所涵盖的内容广泛而深入,其中涉及到诸多关键领域及合作要点。
首先,该协议允许双方能够相互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活动,这无疑将为两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往来以及产业升级;其次,在关税方面也达成了重大突破,实行较低的关税政策,从而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促进货物自由流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再者,教育科研领域也是本次协议的重点之一。双方高校得以开展紧密的联合研究项目,共享学术资源与科研成果,共同攻克全球性难题,培养顶尖人才。不仅如此,为保障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双方还郑重签署了专利保护协议,彼此尊重对方的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
小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人员交流方面,双方实现了互免签证待遇。这一举措极大地便利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旅游观光都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有助于加深民间友谊,增进文化了解与融合。总之,这份综合性的协议对于加强中德两国间全方位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要知道,这份协议可是当前这一届德国政府所能签署的最顶级、最重要的协议了!之所以会如此特殊和关键,那是因为依据德国最新修订并生效的宪法规定,这个国家已经决定永久性地保持中立国地位,从此以后再也无法与其他任何国家或组织签订任何有关军事同盟方面的协议啦。这一重大决策无疑对德国未来的政治、外交以及国防战略产生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意味着德国将会彻底告别过去那种参与国际军事联盟的模式,更显示出其在维护自身主权独立、和平稳定发展道路上所做出的坚定抉择。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告着德国对于和平解决争端、避免卷入不必要战争冲突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从1947年1月下旬开始,中德双方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暴增,中国的轻工业产品乘坐海轮前去德国,再分销进入西欧市场,而各种大型设备的整机或者零部件被运回,中国各个城市的火力发电厂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建,能源是一个国家的根骨,优秀的发电机组每节约百分之一的原料,对于国家而言,节约的成本那就是一个天量的金额。
这件事带来的结果就是,1947年年底,中国的发电量暴增,直接达到美国发电量的百分之五十。
同时,电力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炼钢,电解铝产业,中国的钢产品和铝产品开始对外销售,海运码头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中国从旧日本获得的货轮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黄老的启发下,中国和德国工程师联合设计了四种超大型海轮。
一种集装箱货轮,载重量达到五万吨,极限能够搭载3000个集装箱,采用低速二冲程柴油发动机,达到马力,燃油效率全球第一。
另外一种,是基于同样动力单元的五万吨滚装船舶,制造这种船舶是为了大型装备的运输,自走设备将可以直接开上海轮。
最后两种,是基于同一动力单元的油轮和散货轮,用于石油和各种原矿石运输。
油轮的设计是配合渤海海上油田的开发,而散货轮是为了西澳大利亚州铁矿石的运输,中国政府在二战期间获得了西澳大利亚州的所有矿场开采权,现在铁矿石在海岸边堆积如山,传统运力根本无法消化这些铁矿石的开采量。
中德两国经济,同时开始进入快车道,都在蓬勃发展,两国在194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都超过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