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法兰西战役

- 火炮:

- 施耐德 M1917 型 155 毫米榴弹炮:全重 7800 千克,炮管长 3.79 米,最大射程 米,射速 3 - 4 发/分钟。是法国陆军的重要远程火炮,在阵地防御和火力压制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德军的快速机动进攻面前,难以有效发挥全部实力。在德军穿越阿登山区后,施耐德 M1917 型榴弹炮虽然在一些固定阵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德军的快速推进,这些阵地很快就面临被包围的危险。而且,该型火炮的射速相对较慢,在面对德军的大规模快速进攻时,无法提供持续而密集的火力支援,导致法国的防线逐渐被德军突破。

- 飞机:

- 德瓦蒂纳 D.520 战斗机:机长 8.76 米,翼展 10.2 米,最大起飞重量 2670 千克,最大速度 535 千米/小时,航程 640 千米,装备 1 门 20 毫米机炮和 4 挺 7.5 毫米机枪。这款战斗机性能不错,但法国空军整体实力相对德国较弱,且在战争初期遭受德军空袭损失较大,导致制空权丧失较快。在战役开始前,法国空军由于战略上的轻视,没有对机场等设施进行充分的防御准备。当德军发动突然袭击时,大量的德瓦蒂纳 D.520 战斗机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上。在后续的空战中,虽然 D.520 战斗机在性能上与德军的 Bf 109 战斗机有一定的可比性,但由于数量上的劣势,难以改变法国空军的劣势局面,最终导致法国在制空权的争夺中彻底失败。

小主,

- 舰艇:

- 黎塞留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 吨,满载排水量 吨,舰长 248 米,舰宽 33 米,航速 30 节,装备 8 门 380 毫米主炮、9 门 152 毫米副炮等。在战役期间,该舰因各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海战能力,但依然是法国海军的重要象征和海上威慑力量。由于法国在战争初期的战略失误,黎塞留级战列舰未能及时投入到与德军的海战中。而且,在德军的空中威胁下,该舰在港口内也面临着被空袭的危险,不得不频繁转移。虽然其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使其具备很强的作战能力,但在法兰西战役的整体局势下,它未能对陆地战场的局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四、主要指挥人员

(一)德国

- 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德国陆军元帅,经验丰富,指挥德军 A 集团军群,负责阿登山区的突破作战。他出身于军事世家,在军事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对战略战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指挥风格沉稳且富有战略眼光,善于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法兰西战役中,他精心策划了 A 集团军群穿越阿登山区的行动,对部队的行军路线、作战部署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在突破默兹河的关键战斗中,他果断地指挥部队集中火力,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法军防线,为后续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基础。

- 海因茨·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兵之父,指挥第 19 装甲军。他极力倡导和实践装甲部队的大规模集中使用,是闪电战理论的重要实践者。在法兰西战役中,其率领的装甲部队快速突破阿登山区,穿越默兹河,向英吉利海峡狂飙突进。他不顾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地让装甲部队在没有步兵充分掩护的情况下长驱直入,充分发挥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他的指挥风格果断而激进,在战场上能够根据形势迅速做出决策,例如在遇到法军的抵抗时,他灵活地调整战术,采用迂回、包抄等手段,迅速突破了法军的防线,对战役进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二)法国

- 莫里斯·甘末林:法国陆军总司令。他在战争前制定的防御战略过于依赖马奇诺防线,对德军可能的新战术和突破方向判断失误。他在军事思想上较为保守,未能充分认识到现代战争中装甲部队和空军的重要性。在战役初期指挥应对德军进攻时显得较为迟缓且缺乏灵活性。当德军突破阿登山区后,他未能及时组织有效的反击力量,仍然寄希望于马奇诺防线能够发挥作用,导致法国军队在战争初期陷入了被动挨打局面,最终被解除职务。

- 马克西姆·魏刚:在甘末林被解职后接任法军总司令。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但此时他接手的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局面。德军已经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法国军队的士气低落,防线崩溃。他试图重新组织法军进行抵抗,提出了一些新的作战计划,如在索姆河一线组织防御等。然而,由于德军的强大压力和法国军队内部的混乱,这些计划难以有效实施。他在指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部队的指挥协调、后勤补给等问题,最终也未能挽回败局。

五、战役过程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军如同一头勐兽般开始了全面进攻。德军 B 集团军群在北部向荷兰、比利时北部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其强大的火力和迅猛的攻势迅速吸引了英法联军主力北上驰援。与此同时,德军 A 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如一把利刃,秘密地穿越阿登山区。阿登山区的道路状况极为恶劣,狭窄的道路被茂密的森林所遮蔽,而且多有陡坡和溪流。德军的坦克部队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困难,一些坦克因为机械故障而抛锚,还有的因为道路狭窄而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甚至有坦克偏离道路陷入泥沼。但法国军队未能及时察觉德军的这一行动,也没有抓住这一机会进行反击。德军经过艰难的行军,终于在 5 月 13 日,在古德里安的指挥下,装甲部队强渡默兹河。德军采用了集中火力、空中支援等多种手段,成功突破了法军在默兹河的防线。此后,德军装甲部队如同脱缰之马,迅速向西推进,在法国的土地上如入无人之境。

5 月 20 日,德军前锋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这一行动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在敦刻尔克地区。英国为了挽救联军主力,发动了“发电机行动”。从 5 月 26 日至 6 月 4 日,在这短短的九天时间里,英国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包括大量的民用船只,如渔船、游艇等。这些小船在大海上穿梭,与德军的空袭和炮火对抗,形成了一道独特而壮观的风景线。尽管面临着德军的猛烈攻击,但英国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从敦刻尔克撤回了约 33.8 万盟军部队。然而,大量的武器装备被遗弃在海滩上,这对盟军的后续作战能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德军继续向南推进,法国国内的防线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迅速崩溃。6 月 14 日,德军如潮水般占领了巴黎,这座象征着法国荣耀与文化的城市落入了德军之手。6 月 22 日,法国政府在无奈之下宣布投降。

六、趣事

- 在德军穿越阿登山区时,由于道路狭窄且多森林,德军的一些坦克部队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甚至有坦克偏离道路陷入泥沼。但法国军队未能及时抓住这一机会进行反击,德军最终还是成功疏通并继续推进。据说,当时有一辆德军坦克在陷入泥沼后,德军士兵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其拖出,而在这个过程中,附近的法军却毫无察觉,依旧按兵不动。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法国在情报侦察和战场应变方面的严重不足。

- 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除了大量民用船只参与救援外,还有一些意外的“英雄”。有一只名叫“敦刻尔克大猫”的猫咪,它在海滩上四处游荡,似乎在给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带来一丝慰藉。士兵们纷纷将它视为幸运的象征,在它的陪伴下,许多人重拾了信心和勇气。这只猫咪的故事也在后来被人们传颂,成为了敦刻尔克传奇中的一段温馨插曲。

七、战役结果

法国战败投降,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法国南部成立维希政府,成为德国的傀儡政权。德国基本控制了西欧大陆,其势力范围得到极大扩张,为后续对英国的作战和对东欧的进一步侵略奠定了基础。此次战役中,德军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巨大的胜利,其伤亡人数约 15.6 万,而法国则损失惨重,军队伤亡超过 9 万人,被俘人数高达 190 万,大量的武器装备被德军缴获或摧毁。英国远征军虽然成功撤回了大部分人员,但也遗弃了大量的重武器和装备,元气大伤。

八、政治军事影响

(一)对德国

- 政治:德国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力急剧上升,成为西欧的主导力量。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其对外扩张的野心更加膨胀,也让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到极点。德国开始对占领区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掠夺和经济控制,将法国等国的工业设施、劳动力等纳入其战争体系,为其进一步的侵略战争提供支持。同时,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国家对其感到畏惧,一些原本中立的国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部分国家甚至被迫或主动与德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