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手脚麻利

首当其冲,妆容、服饰、道具需预先备齐。

若需定制,半月乃至一月之预备并不稀奇。

随后,主演妆毕入场。

导演与演员依剧本定表演之法,此前沟通已毕。

谓演员乃导演之工具人或傀儡,并非贬损,实为常态。

如名导墨镜王,放任演员茫然无措,任意驰骋,乃非常之举。

继而,定演员走位与动作切换之处。

关键节点,现场标记。

其后,导演与众摄影商议机位与运动路径,定景别与景深。

此时,摄影团队忙碌,铺设轨道,架设摄影机,调换镜头,定光圈数值。

光圈,犹似魔障,极难掌控。

即便冯导解析多次,方一凡仍一头雾水,迷茫以对。

复次,灯光师依演员、摄像机位及光圈值布光。

虽灯光小哥手脚麻利,他人观之,似历千年。

方一凡亦感同身受。

更甚者,导演中途对先前认可之光效不满,欲重来。

导演非神,出差错在所难免,然常归咎于灯光。

或寻他由,彼此心照不宣。

同时,群演、道具师及道具各就各位,主演再入,实机彩排。

各部门检视调整,完毕后,开机录制。

开机即不断试错,频繁NG,直至导演满意。

如斯,一镜方成。

为此镜,小则数十,大则数百千人,默契协作,无误亦需数时辰。

此镜,成片中或许仅数秒,甚或惨遭删减,观众无缘得见。

此间,无人能免于错。

尤其如冯导之流,班底非亲信,金钱凑集,缺乏默契,拍摄中错漏频发。

电影拍摄,数月至一年,再正常不过。

若墨镜王般,一影拍三年,真坑中之霸。

冯导实有真才,初磨合后,失误骤减,拍摄速增。

方一凡亦得益匪浅。

至于演技,师从冯导,日益精进,低级谬误渐稀。

其饰演角色,主角郑子都笔下,冷峻武神,唯武独尊。

演技要求,仍旧不高。

至于日后郑子都遭受主角重创,黑化之事,郑子都剧本尚未完稿。

大纲虽有,剧本仅七至八成,未竟全功。

拍摄时,冯导与郑子都或有推翻原案。

方一凡,区区无权无势之男二,遵命便是,借此积累宝贵之实战经验。

未来,诸多陷阱自可避之……